发展重要事记
副标题:1966.03~2016.03
1965年
3月第一机械工业部下文给一机部(上海)热工仪表科学研究所,通知国家计委、经委、科委党组以(65)科党委张字259号文,批准搬迁项目并对搬迁计划进行了批复。确定热工仪表科学研究所气动调节仪表、电动调节仪表、巡回检测装置等内迁重庆,成立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
7月根据选址,西南公司四大队在施家梁进行开工建设,几个月时间新建研究楼3620m2、四栋家属宿舍楼(1、2、3、4号)共4520m2、改造和维修旧房 4000 m2。
1966年
3月23日,内迁职工及家属携带仪器设备、家具,乘“夔门号”轮船抵达重庆,住建设公寓。3月25日到达北碚施家梁。3月28日在旧食堂召开了“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成立大会,开展电动单元组合仪表、气动单元组合仪表、巡检处理装置等研究开发工作。
年底,首批补迁人员按计划迁到重庆所,开展温度、流量、机械量、显示仪表研发。
1967年
续建了弹性元件楼;简易气体流量实验室;军工技措楼;5、6、7、8号宿舍楼。
1970年
部局规划布点调整,另建弹性元件厂,我所弹性元件停产。
1972年
第一机械工业部(72)一机计字759号,批准建设检测大楼2400 m2,福利面积2200 m2,根据文件精神开始检测大楼等的建设工作,建设了检测大楼和温度、气体与液体流量实验室。
气动基地式仪表开始联合设计,到1982年中期,机械部、电力部召开“B系列气动基地式仪表在电厂中间试验项目鉴定会”,B系列仪表开发完成。
1973年
第一机械工业部批准建立“工业自动化系统实验室”和扩建“工业控制计算机实验室”。两个项目统一设计、实施,在七十年代后期建设了计算机系统大楼。
1974年
QDZ-Ⅲ型气动单元组合仪表、DDZ-Ⅲ型电动单元组合仪表开始联合设计。DDZ-Ⅲ型1975年开始在北京、上海、西安、重庆、大连、天津、吉林等地投入批量生产。QDZ-Ⅲ型的基本型品种于1988年通过部级鉴定。
同时,开始CK-700系列小型工业控制计算机研发。1979年研发带远程控制站的计算机控制系统。
1975年
大口径气体流量实验室投入建设。
1978年
开始微型机应用研究。1979年第一套微机DDC控制装置在成都无缝钢管厂加热炉车间投入运行,开启了基于微处理器的数字化检测控制仪表与控制装置研制的新时期。
1979年
“重庆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计算机技工学校”成立,转制后停办。成立“四川省自动化与仪器仪表学会”,并作为挂靠单位。1987年不再作为挂靠单位。
1980年
成立测试中心。成立“重庆市自动化与仪器仪表学会”,并作为挂靠单位。
1981年
创刊《自动化与仪器仪表》杂志。
1982年
成立“中国电子学会电子计算机学会工业计算机学组”。1986年3月,经中国计算机学会同意,中国科协批准,转为“中国计算机学会工业控制计算机专业委员会”,作为学组和专委会的挂靠单位。2002年不再作为挂靠单位。
1984年
中国共产党机械工业部党组(84)机党函字226号文,我所提升为地专级。
1985年
实行所长负责制。所长由机械工业部任命,总工程师、副所长由所长提名,征求所党委意见后,报部仪表局审批。5月机械工业部批准成立“机械工业部工业控制实时软件开发中心”,边建设边开展工作。
1986年
12月机械工业部批准软件开发中心初步设计,开始软件中心建设(包括北碚月亮田职工宿舍)。
1986-1990年
承担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工业过程自动控制技术研究”(75-53),主持75-53-01和75-53-05两个课题。开发的DJK-7500分散型控制系统于1991年3月通过科技攻关成果鉴定。
1987年
成立“仪器仪表标准化”编辑部,并出版“仪器仪表标准化”内部刊物。
1988年
10月成立“全国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2分技术委员会”,作为第2分技术委员会挂靠单位。2002年不再作为挂靠单位。
1989年
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批准建立“国家机械委工业过程控制系统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机委仪函【1988】389号)。1995年国家科委、国家技术监督局认定为国家级质量监督检测中心。
3月成立“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过程控制仪表专业委员会”,并作为挂靠单位。
组织S系列仪表联合开发,成立杭州联合开发部。1992年8月S系列仪表通过机械电子工业部组织的部级鉴定。
1991-1995年
承担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大型工业过程自动化控制技术研究”(85-720),主持85-720-01“DJK-7500分散型控制系统优化、生产技术研究开发”,并承担“典型工业过程配套仪表开发研究”课题中的有关任务和应用工程项目。85-720-01于1993年8月通过鉴定。
重庆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渝ICP备2021003915号-1